2025
七月
07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七十集:封建时代教会的衰颓与改革(五)
听众朋友,你好!
首先要感谢您此刻坐在收音机前面,准备收听《朝圣之途》这个节目。今天我要继续为您介绍:在封建制度之下教会受封建制度的影响,也趋向了封建化,由于教会的封建化,产生了许多的流弊,步上了衰颓之路。有心之士已经在第十世纪开始倡导改革。首先是修道院的生活,最有名也最具成效的是法国里昂附近的克里尼修道院。影响所及,包括了整个教会,还包括罗马教廷。有关克里尼修道院革新运动的林林总总,我已经在上个星期的节目当中为各位做了介绍。今天我要为您介绍的是在革新教会的工作上,最初的几位比较有名的教宗,欢迎您的收听!
其实教会的病根就是在封建制度下所造成的流弊:那就是俗人对委任神职人员的潜越。唯一能够改革这种流弊的,只有等待有魄力的教宗。公元1049年,教会开始了一连串的革新运动:内则清除教士生活的腐化,外则摆脱政治权力的控制。改革的中心人物是教宗额我略七世,因此也称之为额我略改革。
额我略七世没有当选教宗之前的名字是希尔德布朗。从1049年开始,他一直是罗马教廷推动改革的主力,所以这个改革时代又称为希尔德布朗时代。尽管名称不一样,但都是同一个主力人物。这次的改革以俗人授职这个问题为焦点,引起了空前未有的政教冲突,因此又有俗人授职冲突之称。参加这次改革运动的第一位教宗是利奥九世。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三世任命他的亲戚都尔的主教布鲁诺为教宗,取名利奥九世。利奥是最后一位日耳曼皇帝任命的日耳曼籍的教宗。他深切了解这种局面的不正常,因而决心从事教会的革新运动。
对罗马教会来说,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逐渐重建他领导欧洲社会的地位。首先,利奥九世坚持在罗马举行正常选举。当他去罗马的时候,就把青年希尔德布朗带在身边。希尔德布朗那个时候还是一位隐修士。希尔德布朗侍奉利奥九世以及以后的几位教宗,直到他自己被选成为额我略七世为止,这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利奥九世上任之后,带领着改革人员巡视欧洲,自莱茵河到意大利南部。凡是他不能亲自前去的地方,就派代表前去,到处召集会议,训令改革。所召集的主教会议除了在罗马之外,也在巴威雅、兰斯、美英兹等地。在这些会议当中,重申神职人员的独身制,也就是禁止教士结婚,禁绝神职和圣物的买卖,并且禁止一般教友直接担任神职。这样,整个西欧都明白了,教宗已经决心整顿教会,铲除根深蒂固的积弊。这是100多年来第一次罗马教宗直接负起了领导的责任。
革新之门已经开启,继任的教宗要继续进行这个伟大的事业。利奥九世去世之后,罗马教会不顾可能面临的日耳曼皇帝和罗马贵族的反对,立即进行选举,结果选出了维克多二世。他向着革新之路继续前进。他在翡冷翠召开主教会议,重申神职人员的独身制,严厉惩罚违反独身制的教士,并且重申禁止神职与圣物的买卖。两年之后,维克多二世就去世了,又选出史蒂夫九世。他在位只有几个月,罗马的贵族又重演专横的故技,推立本笃十世。当时希尔德布朗正在日耳曼,获得消息之后就请求日耳曼的皇后安妮斯出面干涉,终于选出了合法的尼古老二世。
尼古老在1059年上任之后,在拉特朗召开教务会议,讨论有关遴选教宗的问题,以及教会弊端的革新之道。我们知道,无论何时,皇帝或权贵对选举教宗的大权把持控制,那么对神职人员道德低落的奋斗就不可能收到效果。皇帝或权贵所指派的教宗,虽然有的时候很适当,像是利奥九世。但是,谁又能够保证他们不把国家或个人的利益放在教会之上呢?
这种潜越教会权力的弊端,对教会造成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尼古老二世决心要对症下药,在会议当中颁布了选举教宗条例。建立选举教宗的法制,使外来的政治力量不得干涉。选举教宗条例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在程序上首先由枢机团提名,再由枢机教士,包括了神父和辅祭们复议,最后由罗马城教士和教民的欢呼赞同。其他还有两个附带的条件,一个是候选人以罗马教区的教士为先,否则其他教区的教士也行;二是选举之后将经过情形报告日耳曼主教。这两个附带条件随着时代的改变已经废除了。
现在我把枢机的来源做一个介绍。枢机这个名词来自拉丁语文,表示他们的职位重要,身负教会的重任,就好像门枢附和着大门一样。而枢机团的组成呢?开始的时候是颁给罗马各本堂神父和其位在罗马负责救济事业的辅祭的特别名衔。在大公会议的议决书上,随着教宗与六位教区主教之后郑重签名。
在中古时期,枢机还不是一种荣誉头衔,而且在罗马之外,也有使用这种名衔的教士。第十世纪的时候,教宗开始召请各地有名望的教士到罗马,尤其是克里尼的修士们,赐给他们枢机的名衔,并且赠给每一位枢机,一座罗马教堂或是罗马郊区的一座主教公署。十一世纪的时候,开始把枢机的名衔赐给不常驻罗马的非罗马籍主教。教宗史蒂夫九世去世之后,环境促成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唯有枢机才有当选为教宗的可能,这就是枢机特殊荣誉的主要原因。
在这时候,罗马的权贵都斯古龙家族和克莱千迪家族联合一致,企图要攫取伯多禄的宝座,以抗拒神圣罗马帝国的势力,又再度控制罗马教会。枢机们不愿意接受由两大家族所指定的本笃十世为教宗,于是离开罗马。他们在席爱娜由都斯加尼女伯爵出面保护,选出翡冷翠主教为教宗尼古老二世。希尔德布朗在日耳曼请求皇后安妮斯出面,以武力协助尼古老二世返回罗马,驱逐了不合法的教宗本笃十世。
在早期教会,罗马教宗,也就是罗马城的主教,和其他的主教一样,是由当地教士和教民推选的。照一般的惯例,是在选举之前先征求皇帝的意见,或是在选举之后报告给皇帝。第八世纪敬礼圣像的纠纷发生之后,教宗和东方的皇帝断绝了来往。所以选新教皇就不征求他们的同意了。加洛林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时代,罗马教宗有了新的现世君主,代替了过去的君士坦丁堡皇帝。
从公元800年到1049年,教宗和皇帝都开了例,彼此都认为自己有控制另一方选举的权利。同时,地方贵族参与干涉教宗的选举,结果在这250年间,教宗的选举不是受到当地教派的影响,就是受到皇帝的干扰。尼古老二世教宗颁布选举教宗条例的目的,就是在恢复早期民选的习惯,使选举权重新回到罗马城的教士和教民的手中。不过,尼古老二世虽然恢复了古代教宗遴选的精神,但是却建立了枢机团,把选举教宗的权力给了枢机们,使枢机团成为一个特殊的法定机构。尼古老二世时的枢机团包括了7位主教、28位神父和18位辅祭。枢机主教提名候选人,其他的枢机投票复议,然后当选人受罗马教士和教民的欢呼赞同。枢机既然获得了选举的特权,从此也就成为罗马教会最具特权的人物。但是,这个新选举方式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弱点。中古时代的任何选举机构,仿佛是过去罗马的元老院,还没有每票统一价值的观念,而有所谓重力票的看法。
因为枢机主教的票可能会抵得上好几位枢机神父和枢机辅祭的票。因此,往往发生一位候选人获得多数普通票,而另一位候选人获得较多的重力票,因而常有纠纷。教宗尼古老二世并不只是单纯的理想主义者,他不相信几百年来的积习可以只有一纸命令而取消。罗马教宗既然已经是欧洲政治圈里的一员,你就必须要以政治的手段来对付外来的政治压力。他变更了过去教廷的政策,和意大利半岛南部以及西西里的诺曼人缔结盟约,要他们宣誓维护今后教宗选举的独立自主,谨嘱告诉我们,教会内部大多数的缺点都是源自于法律的不确定。
谁有权合法的参与教宗的遴选呢?根据教会通公的原则,所有的教友都有候选之权。全教会同意的选举就算有效。因此,长久以来,罗马公民、贵族以及保护者自居的皇帝,都可以视为教会公义的代表。而历代教宗的推选方式形形种种,都可以认为有效,但仅仅根据习惯的选举方法,虽然可以避免没有职责人士的干扰,仍然有发生争执的可能。
1059年的拉特朗主教会议规定:从此以后,唯有枢机有积极参与教宗遴选的权利,其他的神职人员与罗马公民只能在选举同意之后表示赞同。至于皇帝的权利,从此只是在不损伤对方荣誉和尊敬的情况下,不赞成对方的意见这一条款上。那么这一条款的意思是,每次选举完成时,由枢机院专书通知皇帝,以表示对他职守的尊重,同时强调皇帝的尊荣仍是教宗受了他的特权。
在拉特朗会议当中,另外一个议题就是俗人授权的问题。会议当中再次阐明以下的规定:禁止俗人授予神职,在祝圣及财物赠予中,禁止一切买卖圣物和神职的交易。神父若是不遵守独身制度时,教友不得参与他的弥撒,这条训示和开除教籍的法令一样的严峻有力。教宗尼古老二世特别希望教士们能够度修士的生活。毕竟,这只是一种劝告,而不是法律。事实上,这个劝告激起了神职界的全盘的革新。这条训示和选举教宗条例都并列在拉特朗主教会议之后所颁布的全体的警觉通谕之中。第二年,1060年,尼古老教宗又重申前令,不过这次没有提到日耳曼皇帝,而罗马民众的欢呼赞同也被取消了。
继尼古老二世的是教宗亚历山大二世,他是依照新的选举教宗条例所选出来的。但是,日耳曼当局以违反过去的传统为理由,拒绝承认亚历山大,而另外任命和诺里二世为教宗,并且派军队占领罗马。经过彼得昂尼昂枢机主教全力替亚历山大二世,保守意大利后来强而有力的克隆总主教雅诺。为了拥护合法教宗击退日耳曼人时被任命的和诺里自认不合法就悄然隐退。到了1064年,日耳曼皇帝才正式承认亚历山大二世。这是尼古老二世的选举教宗条例颁布以来的首次的胜利。
各位听众朋友,今天我们《朝圣之途》节目就暂时播送到这儿了,非常谢谢您的收听,在节目最后让我祝福您健康愉快,也愿天主降福各位,护佑您一切顺利。在下个星期节目当中,我们再会!
